2012年《紐約時報》的一篇專欄中寫到,「大數據」時代已經降臨,在商業、經濟及其他領域中,決策將日益基於資料和分析而作出,而並非基於經驗和直覺。大數據必須藉由電腦對資料進行統計、比對、解析方能得出客觀結果。美國在2012年就開始著手大數據,歐巴馬更在同年投入2億美金在大數據的開發中,更強調大數據會是之後的未來石油。大數據的出現提升了對資料科學與資訊管理的專業需求,Software AG、甲骨文、IBM、微軟、SAP、易安信、惠普和戴爾已在許多大數據相關專業上投資超過150億美元。在2010年,資料管理分析產業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並以每年將近10%的速度成長,是整個軟體產業成長速度的兩倍。
本團隊基於大數據分析之需求,推動成立「大數據研究中心」。期透過主題研究、人才培育、產學合作、創新創業、社會責任、國際貢獻等核心目標。
企業電子化是當今台灣產業亟需轉型升級與全球化之重要途徑,最近的新冠病毒的疫情,促進宅經濟的蓬勃發展,電子商務或服務在此趨勢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舉凡線上購物、外賣、娛樂、會議、教學、醫療、投資、選舉、交易、政務等等皆仰賴著電子化的系統的支援。全球企業電子化之硏究勢在必行。本中心的成立旨在建立本院教師與業界及政府部門之間一個學術合作及經驗分享的平台,協助國內企業透過資通訊科技(ICT)電子化、全球化。進而將產學合作效益進一步擴及至教學,培養管理學院學生學用合一的能力。
觀察我國產業環境發展趨勢並配合未來產業發展關鍵與重要議題,遂成立本中心以加強學術與產業界合作並提升行銷專業與創意發想人才為宗旨。
近幾年來台灣產業企圖脫離代工經營模式,逐漸朝向重視產品研發與設計,甚至是自有品牌發展的投入。放眼未來,WTO帶來的國際性競爭、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生產條件日益逼近台灣、國營機構走向民營化經營的挑戰以及電子商務的熱潮與創新等..趨勢,再再顯示「市場、品牌與行銷」勢必是我國企業未來競爭力的來源與經營重點之一。
隨著金融科技(Financial Technology, FinTech)、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大數據(Big data)、雲端技術(Cloud technology)、及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等新興科技之崛起,相關技術之應用在世界各國政府的推波助瀾下,為全球產業的發展帶來許多創新、轉型與優化的機會。對於金融業而言,透過新興科技之特色發展來跨足金融業版圖、打造全新的金融市場與翻轉產業實力,已成為現今金融產業強化競爭力的重要趨勢。在金融科技環境下,新興科技將影響現有金融服務的範疇,並改變產業的營運現況,主要原因是因為資訊科技的創新與應用,可有效地整合現有的金融營運模式、促使金融商品及交易過程變得更多元化、彈性化、使服務變得更有效率。然而,也往往因為科技的便利、快速、無所不在及全球化的特性,讓金融商品或是服務在交易過程衍生了許多數位化與智慧治理的問題契需解決。
本中心全名為「國立中正大學管理學院商管產學橋接中心」,簡稱「商橋中心」,旨在集管院人才資源替社會與企業服務,盡大學社會責任。此中心係2009年管理學院黃士銘院長與洪新原教授提出申請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處「商管產學橋接」研究計畫,而申請者依該計畫規定須成立院級「商管產學橋接研究中心」作為對應的窗口,2010年2月兩位申請者委付經濟系陳和全教授執行相關業務,並籌劃成立本中心,並於2010年10月31日於管院中庭正式舉行中心之成立大會,蒞臨之業界人士近百人。中心辦公室設立於管理學院312室,是一院級跨領域中心。後雖未獲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處經費補助,學校決議仍然推動此項業務,並以校務基金「扶植前瞻特色發展計畫」予以挹注經費扶植,約莫三年後,學校配合教育部「院跨領域特色計畫」,而改以此計劃挹注本中心,成為迄今所熟知的院五大跨領域特色計畫研究中心之一。2019年9月起,為加強免費企業諮詢服務,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本中心由管院312室遷入新辦公室現址 (管院510室與511室)。
本中心成立之四大宗旨為:
1. 成立一個長期運作的企業諮詢中心,作為在地企業可以引為奧援的學界資源。
2. 將商管學者的研究能量轉化為具市場價值的商品或服務,提高產業競爭力。
3. 鼓勵商管學者參與產學合作計畫,橋接學界的研發能量與業界之實務需求。
4. 將產學合作效益進一步擴及至教學,培養管理學院學生學用合一的能力。
為達成本中心四項成立宗旨, 所擬定之六大策略主軸為:
本中心成立的宗旨在於結合經濟分析與數據資料分析相關專長的教師,本學術研究經驗,協助企業經營策略、產業發展規劃與政府部門政策制定之研訂與相關研究,期望透過與企業及公部門的互惠合作,可以達成下列目標:
(1) 評析企業策略、產業發展與政府政策,提供相關模型應用與印證於實務決策制定之參考。
(2) 強化與產業界及公部門的聯結關係,取得更多合作計畫,以研究經驗轉化為協助企業產業之發展,盡大學之社會責任。
(3) 舉辦相關活動培訓學生及社會人士,有效結合經濟、計量與資料之挖掘與分析能力,提升決策品質。
由於台灣地區醫療院所數量的急遽增加,以及全民健保等多項重大醫療政策的實施,使得國內醫療院所的高階主管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本中心特地承辦一系列之醫療資訊管理研討會,期望結合醫療、資訊以及品質管理領域之產學界專家,分析國內醫療產業之營運現況,並探討現代化之資訊科技(如影像儲傳系統PACS,電子病歷EPR,以及醫療產業電子商務等等)對醫療服務品質改善之影響,以達到降低成本與提高效率之目的。
依資訊科技醫療產業發展之現況,本中心將每年定期舉辦資訊科技與品質管理相關議題之各類型研討會,期望能結合產官學界的理論與實務經驗,培養出更多優秀的e世代醫療資訊科技與管理人才,使國內醫療產業在自動化、電子化與提升競爭力的腳步上,能掌握更多的先機。
綜觀過去台灣經濟發展的足跡與歷程,從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到重化及鋼鐵工業的推動;由鑑於二次能源危機的經濟建設十年計畫至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兩兆雙星計畫等,不啻是一段產業不斷演化的發展史。隨著技術不斷的進步與累積,各級產業之間的互動關係也愈加明顯與交錯。在未來到底台灣產業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將扮演何種角色、未來電子業是否能帶領台灣邁向下一個進程以及面對全球化的布局與競爭,各級產業將如何因應?面對以上種種議題,我們是否應有更為深入的研究與明確的產業政策以為因應!
本研究中心將著重於國內農業、製造及服務業之相關議題。具體工作除建立產業各項基本資料外,並從事對於有關產業過去、現在及將來的瞭解及其互動關係。另外,也將探討產業在景氣循環的過程當中領先與落後等關係之研究,將有助於政府相關部門擬定適當的產業政策。